文言文翻译,资治通鉴白话版,围炉夜话全文及翻译,战国策全文及翻译,汉书原文及翻译-国学翻译

http://xue.360yoka.com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汉书原文及翻译 > 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·班固原文及翻译

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·班固原文及翻译

时间:2018-09-02来源:未知 作者:admin点击:
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班固原文及翻译 【说明】本传叙述王吉(附其子王骏、其孙王崇)、贡禹、龚胜、龚舍、鲍宣(附唐林、薛方)等人的事迹。这是一篇所谓清节之士的类传。王吉,兼通《五经》,曾数谏昌邑王刘贺。宣帝时奏言外戚不宜居位,又请除任子之令,去角抵

  王贡两龚鲍传第四十二班固原文及翻译

  【说明】本传叙述王吉(附其子王骏、其孙王崇)、贡禹、龚胜、龚舍、鲍宣(附唐林、薛方)等人的事迹。这是一篇所谓清节之士的类传。王吉,兼通《五经》,曾数谏昌邑王刘贺。宣帝时奏言外戚不宜居位,又请除任子之令,去角抵,减乐府,省尚方,示天下以俭。宣帝不采纳,遂称病免归。平生号称清廉,然自奉甚奢。贡禹,明经有德行。元帝时,以天下穷困,上疏奏请减损乘舆服御器物。官至御史大夫,数月卒。在位数言得失,但谈崇节俭,而不言去谗佞。龚胜,少好学明经,为官,数言制度太奢,刑罚太深,赋敛太重,又劾奏董贤淆乱制度,由是件旨,谢病免归。后不应王莽之征,绝食而死。龚舍,与龚胜同为楚国人,相友,并以名节著称。鲍宣,好学明经。哀帝时为谏大夫,上书谏争,谓民有七亡七死,切中时弊。任司隶,以摧辱丞相闭门不纳使者事下狱,受刑。后受王莽迫害,自杀。班固集此数人为传,序举古代自洁之士,未论当时清名之士,表明传旨。指出将相名臣多怀禄耽宠,故清节之士于是为贵,又说,然大率多能自治而不能治人,意谓个人品行尚可而不能拯救世弊,可谓中肯之论。

  昔武王伐纣,迁九鼎于洛邑(1),伯夷、叔齐薄之(2),饿死于首阳(3),不食其禄,周犹称盛德焉。然孔子贤此二人,以为不降其志,不辱其身也(4)。而《孟子》亦云:闻伯夷之风者,贪夫廉,懦夫有立志;奋乎百世之上,百世之下莫不兴起,非贤人而能若是乎(5)!114阅读3lian.com/zl/转载请保留

  (1)九鼎:古代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。洛邑: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。(2)伯夷、叔齐:据传是商末两个义士。薄:鄙薄,(3)首阳:山名。所处众说不一。(4)不降其志二句:见《论语微子篇》。(5)闻伯夷之风者等文句:见《孟子尽心章下》,文句略有不同。

  汉兴有园公、绮里季、夏黄公、角里先生(1),此四人者,当秦之世,避而入商洛深山(2),以待天下之定也。自高祖闻而召之,不至。其后吕后用留侯计,使皇太子卑辞束帛致礼,安车迎而致之。四人既至,从太子见,高祖客而敬焉,太子得以为重,遂用自安。语在《留侯传》(3)。

  (1)园公、绮里季、夏黄公、角(lù)里先生:此四人合称四皓,始见于《史记留侯世家》。(2)商洛:山名。大约在今陕西商县境内。(3)《留侯传》:即本书卷四十《张良传》。

  其后谷口有郑子真(1),蜀有严君平(2),皆修身自保,非其服弗服,非其食弗食。成帝时,元舅大将军王凤以礼聘子真,子真遂不诎而终(3)。君平卜筮于成都市(4),以为卜篮者贱业,而可以惠众人。有邪恶非正之间,则依蓄龟为言利害。与人子言依于孝,与人弟言依于顺,与人臣言依于忠,各因势导之以善,从吾言者,已过半矣。裁(才)日阅数人(5),得百钱足自养,则闭肆下帘而授《老子》(6)。博览亡(无)不通,依老子、严周之指著书十余万言(7)。扬雄少时从游学(8),以(已)而仕京师显名(9),数为朝迁在位贤者称君平德。杜陵李强素善雄(10),久之为益州牧(11),喜谓雄曰:吾真得严君平矣。雄曰:君备礼以待之,彼人可见而不可得诎也。强心以为不然。及至蜀,致礼与相见,卒不敢言以为从事,乃叹曰:扬子云诚知人!君平年九十余,遂以其业终,蜀人爱敬,至今称焉。及雄著书言当世士,称此二人。其论曰:或问: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,盍势诸(12)?名,卿可几(冀)(13)。曰:君子德名为冀(14)。梁、齐、楚、赵之君非不富且贵也(15),恶乎成其名(16)!谷口郑子真不诎其志,耕于岩石之下,名辱于京师,岂其卿!岂其卿?楚两龚之洁(17),其清矣乎!蜀严湛(沉)冥(18),不作苟见(现),不治苟得(19),久幽而不必其操(20),虽随(隋)、和何以加诸(21)?举兹以旃(22),不亦宝乎!

  (1)谷口:县名。在今陕西礼泉县东北。郑子真:姓郑,名朴,字子真。见《三辅决录》。(2)严君平:姓严,名尊,字君平。见《三辅决录》。(3)遂:犹竟。(4)成都:县名。今四川成都市。(5)阅:历也。(6)肆:市肆。(7)严周:即庄周。(8)扬雄:本书有其传。(9)以:与已同。(10)杜陵:县名。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。(11)益州:地当今四川、云南、贵州等地区。(12)盍(ké):何不。(13)卿:谓卿相。(14)德名为冀:犹言德名是冀(杨树达说)。(15)梁、齐、楚、赵之君:指当时诸侯王。(16)恶(wū):何;怎么。(17)两龚:龚胜、龚舍。(18)蜀严:蜀郡严君平。沉冥:深沉冥默。(19)不作苟见,不治苟得:不为苟显之行,不事苟得之业。苟:苟且。(20)操(cāo,旧读cào):操守,节操。(21)隋、和:隋侯珠、和氏壁。诸:之也。(22)举兹以旃:言举此人而用之。旃:犹之。

  自园公、绮里季、夏黄公、角里先生、郑子真、严君平皆未尝仕,然其风声足以激贪励俗,近古之逸民也。若王吉、贡禹、两龚之属,皆以礼让进退云。

  王吉字子阳,琅邪皋虞人也(1)。少好学明经,以郡吏举孝廉为郎,补若卢右丞(2),迁云阳令(3)。举贤良为昌邑中尉(4),而王好游猎(5),驱驰国中,动作亡(无)节,吉上疏谏,曰(6):

  (1)琅邪:郡名。治东武(今山东诸城)。皋虞:县名。在今山东即墨东北。(2)若卢右丞:官名。主治库兵。属少府。(3)云阳:县名。在今陕西淳化西北。(4)昌邑中尉:昌邑王国的中尉,掌王国武职。(5)王:指昌邑王刘贺。(6)上书谏,曰:下文为工吉《谏昌邑王疏》。

  臣闻古者师日行三十里,吉行五十里。《诗》云:匪风发兮,匪车揭兮,顾赡周道,中心兮(1)。说曰:是非古之风也,发发者;是非古之车也,揭揭者。盖伤之也。今者大王幸方与(2),曾不半日而驰二百里,百姓颇废耕桑,治道牵马,臣愚以为民不可数变也。昔召公述职(3),当民事时,舍于棠下而听断焉(4)。是时人皆得其所,后世思其仁恩,至乎不伐甘棠,《甘棠》之诗是也(5)。

  (1)匪风发兮等兰句:见《诗经桧匪风》。匪:通彼。发:犹发,发,象疾风声。揭:犹揭揭,疾驰貌。顾瞻:回首远望。周道:大道。怛:悲悼。(2)方与:县名。在今山东鱼台县西。属昌邑王国。(3)召公;名奭。西周大臣。主管自陕以西地区。(4)舍:止息。棠:甘棠,也叫棠梨。(5)《甘棠》:诗篇名。歌颂召伯之作,见《诗召南》。

  大王不好书术而乐逸游,冯(凭)式(轼)搏衔(1),驰骋不止,口倦乎叱咤(2),手苦于箠辔(3),身劳乎车舆;朝则冒雾露,昼则被尘埃,夏则为大暑之所暴炙,冬则为风寒之所匽(偃)薄(4)。数以耍脆之玉体犯勤劳之烦毒(5),非所以全寿命之宗也(6),又非所以进仁义之隆也(7)。

  (1)撙(zǔn):勒住。衔:马勒。(2)叱咤(chìzhà):怒斥;呼喝。(3)塞(chuí):马鞭。(4)薄:迫也。(5)耎(ruǎn):软弱。(6)宗:本也。(7)隆:高也。

  夫广夏(厦)之下,细旃(毡)之上,明师居前,劝诵在后,上论唐虞之际,下及殷周之盛,考仁圣之风,习治国之道,䜣䜣焉发愤忘食(1),日新厥德,其乐岂徒衔橛之间哉(2)!休则俯仰诎信(屈伸)以利形(3),进退步趋以实下(4),吸新吐故以练臧(脏)(5),专意积精以适神(6),于以养生,岂不长哉!大王诚留意如此,则心有尧舜之志,体有乔松之寿(7),美声广誉登而上闻(8),则福禄其辏(臻)而社稷安矣(9)。

  (1)訚訚(yínyín):敬谨貌。(2)衔橛(jué):马衔。(3)形:身体。(4)下:指下肢。实下:谓健足。(5)练:谓练气。脏:五脏。(6)适:和也。(7)乔、松:传说为仙人伯乔与赤松之。(8)登:升也。(9)臻:至也。

  皇帝仁圣(1),至今思慕未怠(2),于宫馆囿池戈猎之乐未有所幸,大王宜夙夜念此,以承圣意。诸侯骨肉,莫亲大王,大王于属则子也(3),于位则臣也,一身而二任之责加焉,恩爱行义孅(纤)介有不具者(4),于以上闻,非飨(享)国之福也。臣吉愚戆,愿大王察之。

  (1)皇帝:指昭帝。(2)思慕:谓思慕晏驾未久之武帝。(3)于属则子;在亲属关系上犹子。古时兄弟之子犹子。(4)纤介:细微。

  王贺虽不遵道,然犹知敬礼吉,乃下令曰:寡人造行不能无情(1),中尉甚忠,数辅吾过。使谒者千秋赐中尉牛肉五百斤,酒五石,脯五束。其后复放从(纵)自若。吉辄谏争(诤),甚得辅粥之义。虽不治民(2),国中莫不敬重焉。

  (1)造行:谓所作所为。(2)不治民:汉诸侯王国之中尉掌武职,不治民;由内史治民。

  久之,昭帝崩,亡(无)嗣,大将军霍光秉政,遣大鸿胪宗正迎昌邑王(1)。吉即奏书戒王曰:臣闻高宗谅闇,三年不言(2)。今大王以丧事征,宜日夜哭泣悲哀而已,慎勿有所发(3)。且何独丧事,凡南面之君何言哉?天不言,四时行焉,百物生焉(4),愿大王察之。大将军仁爱勇智(5),忠信之德天下莫不闻,事孝武皇帝二十余年未尝有过。先帝弃群臣,属(嘱)以天下,寄幼孤焉,大将军抱持幼君襁褓之中(6),布政施教,海内晏然,虽周公、伊尹亡(无)以加也(7)。今帝崩亡(无)嗣,大将军惟思可以奉宗庙者,攀援而立大王(8),其仁厚岂有量哉!臣愿大王事之敬之,政事一听之,大王垂拱南面而已,愿留意,常以为念。

  (1)大鸿胪、宗正:大鸿胪史乐成、宗正刘德。(2)高宗谅,三年不言:《论语宪问篇》有高宗谅阴,三年不言之说。谅:亦作谅阴、亮阴,指帝王居丧。一说指守丧之处。(3)发:谓发言:指发号施令而言。(4)天不言三句:《论语阳货篇》称孔子曰:天何言哉?四时行焉,百物生焉,天何言哉?故王吉引之。(5)大将军:指霍光。(6)襁褓:襁,用以络负的布幅;褓,用以裹覆小儿的被,泛称背负小儿之物。(7)周公:周之贤臣。伊尹:商之贤臣。(8)援:引也。

  王既到,即位二十余日以行yín乱废(1)。昌邑群臣坐在国时不举奏王罪过,令汉朝不闻知,又不能辅道(导),陷王大恶,皆下狱诛。唯吉与郎中令龚遂以忠直数谏正得减死,髠为城旦(2)。

  (1)(昌邑王)以行yín乱废:详见《武五子传》。(2)髠(kūn):古代一种剃去头发的刑罚。城旦:秦汉的一种刑罚。四岁刑。罪犯髠钳,输边筑长城,白日御寇,夜晚筑城。

  起家复为益州刺史,病去官,复征为博士、谏大夫。是时宣帝颇修武帝故事,宫室车服盛于昭帝。时外戚许、史、王氏贵宠,而上躬亲政事,任用能吏。吉上疏言得失,曰(1):

  (1)上疏言得失,曰:下文为王吉《言宣帝得失疏》。

  陛下躬圣质,总万方,帝王图籍日陈于前,惟思世务,交兴太平。诏书每下,,民欣然若更生。臣伏而思之,可谓至恩,未可谓本务也(1)。

  (1)本务:谓政务之本。

  欲治之主不世出(1),公卿幸得遭遇其时,言听谏从,然未有建万世之长策,举明主于三代之隆者也(2)。其务在于期会簿书(3),断狱听讼而已,此非太平之基也。

  (1)不世出:意谓世上不常见。(2)三代:夏、商、周。(3)其务在于期会薄会:意谓处理日常公务。

  臣闻圣王宣德流化,必自近始。朝廷不备,难以言治;左右不正,难以化远。民者,弱而不可胜(1),愚而不可欺也(2)。圣主独行于深宫,得则天下称诵之,失则天下咸言之。行发于近,必见于远,故谨选左右,审择所使;左右所以正身也,所使所以宣德也。《诗》云:济济多士,文王以宁(3)。此其本也。

  (1)弱而不可胜:虽然软弱而不可压倒之。(2)愚而不可欺;虽然遇昧而不可欺侮之。(3)济济多士二句:见《诗经大雅文王》。济济:多而整齐貌。多士:众臣。

  《春秋》所以大一统者,六合同风(1),九州共贯也。今俗吏所以牧民者,非有礼义科指可世世通行进也,独设刑法以守之。其欲治者,不知所繇(由),以意穿凿,各取一切,权谲自在(2),故一变之后不可复修也。是以百里不同风,千里不同俗,户异政,人殊服,诈伪萌生(3),刑罚亡(无)极,质朴日销,恩爱浸薄。孔子曰:安上治民,莫善于礼(4),非空言也。王者未制礼之时,引先王礼宜于今者而用之。臣愿陛下承天心,发大业,与公卿大臣延及儒生,述旧礼,明王制,驱一世之民济之仁寿之域,则俗何以不若成康(5),寿何以不若高宗(6)?窃见当世趋务不合于道者,谨条奏,唯陛下财(裁)择焉。

  (1)六合:指天地与四方。同风:其与下文共贯,谓共同的风习。(2)不知所由等句意:谓事不师古,而自任权谲。自在:当作自任(王念孙说)。(3)萌生:言杂出如草木初生。(4)安上治民二句:见《礼记经解篇》。(5)成康:周成王、周康王。旧称成康之世为治世。(6)高宗:殷王武丁。传说其享国百年。

  吉意以为夫妇,人伦大纲,夭寿之萌也。世俗嫁娶太早,未知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,是以教化不明而民多夭(1)。聘妻送女亡(无)节,则贫人不及,故不举子。又汉家列侯尚公主(2),诸侯则国人承翁主(3),使男事儿,夫诎于妇,逆阴阳之位,故多女乱。古者衣服车马贵贱有章,以褒有德而别尊卑,今上下僭差,人人自制,是以贪财诛利(4),不畏死亡。周之所以能致治,刑措而不用者,以其禁邪于冥冥(5),绝恶于未萌也。又言舜、汤不用三公九卿之世而举皋陶、伊尹(6),不仁者远。今使俗吏得任子弟(7),率多骄骜(傲),不通古今,至于积功治人,亡(无)益于民,此《伐檀》所为作也(6)。宜明选求贤,除任子之令(9)。外家及故人可厚以财(10),不宜居位。去角抵(11),减乐府(12),省尚方(13),明视(示)天下以俭。古者工不造雕瑑(14),商不通侈靡,非工商之独贤,政教使之然也。民见俭则归本,本立而末成。其指如此,上以其言迂阔,不甚宠异也。吉遂谢病归琅邪。

  (1)世俗嫁娶太早等句:此论符合生理学,颇有社会教育意义。(2)尚公主:列侯娶天子女曰尚公主。(3)承翁主:国人娶诸侯女曰承翁主。(4)诛:求也。(5)冥冥:言未有端绪。(6)世:嗣也。皋陶:传说是舜之臣,掌刑狱。 (7)俗:疑为衍字(王念孙说)。(8)《伐檀》:《诗魂风》篇名。此为劳动者讽刺剥削者不劳而获,过着寄生虫生活之诗。 (9)除任子之令:废除官吏得保任子弟的法令。(10)外家:指外戚。(11)角抵:秦汉时一种杂技,似今之摔跤。(12)乐府:汉代主管音乐的官署。(13)尚方:官方。掌管制造与供应帝王所用器物。(14)瑑(zhuàn):玉器上隆起的雕纹。

  始吉少时学问,居长安。东家有大枣树垂吉庭中,吉妇取枣以啖吉(1)。吉后知之,乃去妇。东家闻而欲伐其树,邻里共止之。因固请吉令还妇。里中为之语曰:东家有树,王阳妇去;东家枣完,去妇复还。其厉(励)志如此。

  (1)啖(dàn):给吃。

  吉与贡禹为友,世称王阳在位,贡公弹冠(1),言其取(趣)舍同也(2)。元帝初即位,遣使者征贡禹与吉。吉年老,道病卒,上悼之,复遣使者吊祠云。

  (1)弹冠:喻即将入仕。(2)趣舍:犹言行止。

  初,吉兼通《五经》(1),能为驺氏《春秋》(2),以《诗》、《论语》教授,好梁丘贺说《易》,令子骏受焉(3)。骏以孝廉为郎(4)。左曹陈咸荐骏贤父子(5),经明行修,宜显以厉(励)俗。光禄勋匡衡亦举骏有专对材(6)。迁谏大夫,使责淮阳宪王(7)。迁赵内史(8)。吉坐昌邑王被刑后,戒子孙毋为王国吏,故骏道病,免官归。起家复为幽州刺史,迁司隶校尉,奏免丞相匡衡(9),迁少府(10)。八岁,成帝欲大用之,出骏为京兆尹(11),试以政事。先是京兆有赵广汉、张敞、王尊、王章(12),至骏皆有能名,故京师称曰:前有赵、张、后有三王(13)。而薛宣从左冯翊代骏为少府(14),会御史大夫缺,谷永奏言(15):圣王不以名誉加于实效(16)。考绩用人之法,薛宣政事已试。上然其议。宣为少府月余,遂超御史大夫(17),至丞相。骏乃代宣为御史大夫,并居位。六岁病卒,翟方进代骏为大夫(18)。数月,薛宣免,遂代为丞相。众人为骏恨不得封侯。骏为少府时,妻死,因不复娶,或问之,骏曰:德非曾参(19),子非华、元(20),亦何敢娶?

  (1)《五经》: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易》、《礼》、《春秋》。(2)驺氏《春秋》:《艺文志》著录《驺氏传》十一卷。驺氏:即邹氏。(3)令子骏受焉:周寿昌曰,王骏不及梁丘贺时,实受《易》学于贺之子临。(4)孝廉:汉代选举官吏的一种科目,也指称所选之人。(5)左曹:加官。受理尚书事。贤父子:犹言贤父之子。(6)匡衡:本书卷八十一有其传。当时;谓为使应对,能随机行事。(7)使责淮阳宪王:详见本书卷八十淮阳完王刘钦传。(8)赵内史:赵王国的内史,主管民政。(9)奏免匡衡:详见本书《匡衡传》。(10)少府:官名。掌山海池泽收入及皇室手工业制造,为皇帝的私府。(11)京兆尹:官名。掌治汉代京兆地区。(12)京兆:汉代京畿的行政区划名,为三辅之一,即今西安市以东至华阴县之地。(13)以上三十三字,乃文中自注(杨树达说)。(14)左冯翊:官名。掌治三辅之一左冯翊地区。(15)谷永:本书卷八十五有其传。谷永之奏,详具本书卷八十三恭宣传。(16)已试:意谓有实效。(17)超:破格任用之意。(18)翟方进:本书有其传。大夫:即御史大夫。(19)曾参:字子舆。孔子弟子。据说他为人有德行。(20)华、元:曾参二子之名。

  骏子崇以父任为郎,历刺史、郡守,治有能名。建平三年(1),以河南太守征入为御史大夫数月(2)。是时成帝舅安成恭侯夫人放寡居,共(供)养长信宫,坐祝诅下狱,崇奏封事,为放言。放外家解氏与崇为婚,哀帝以崇为不忠诚,策诏崇曰:朕以君有累世之美(3),故逾列次(4)。在位以来,忠诚匡国未闻所繇(由)(5),反怀诈谖之辞(6),欲以攀救旧姻之家,大逆之辜,举错(措)专恣(7),不遵法度,亡(无)以示百僚。左迁为大司农(8),后徙卫尉左将军(9)。平帝即位,王莽秉政,大司空彭宣乞骸骨罢,崇代为大司空,封扶平侯。岁余,崇复谢病乞骸骨,皆避王莽,莽遣就国。岁余,为傅婢所毒(10),薨,国除(11)。

  (1)建平三年:前4年。(2)河南:郡名。治洛阳(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)。(3)累世之美:谓五崇自祖及身皆有名声。(4)逾列次:指以京兆尹超迁御史大夫而言。(5)由:从也。(6)谖(xuān):欺诈。(7)举错,同举措。举止。(8)左迁:降职。(9)卫尉:官名。汉九卿之一。掌管宫门警卫,主南军。(10)傅婢:近幸之婢。 (11)国除:不能正终,故除其国(周寿昌说)。

  自吉至崇,世名清廉,然材器名称稍不能及父,而禄位弥隆。皆好车马衣服,其自奉养极为鲜明,而亡(无)金银绣之物。及迁徙去处,所载不过囊衣(1),不畜(蓄)积余财。去位家居,亦布衣疏(蔬)食(2)。天下服其廉而怪其奢,故俗传王阳能作黄金(3)。

  (1)囊衣:一囊之衣。(2)疏食:指蔬菜和谷类。(3)俗说王阳能作黄金:班固引谣俗以广异闻。俗传以王氏不事蓄积而车服鲜明,故谓其能作黄金以给用。

  贡禹字少翁,琅邪人也。以明经洁行著闻,征为博士,凉州刺史(1),病去官。复举贤良(2),为河南令(3)。岁余,以职事为府官所责(4),免冠谢。禹曰:冠一免,安复可冠也!遂去官。

  (1)凉州:地当今甘肃、青海东部、宁夏南部等地区。(2)复举贤良;杨树达说:观禹奏事,持议与桓宽《盐铁论》所述文学贤良多同,则禹举贤良疑在昭帝始元五年,而禹尝与盐铁议也。(3)河南:县名。今河南洛阳市。(4)府:指太守之府。

顶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相关内容
推荐内容